学院现下设“四系一中心”五个业务机构——管理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经济学系、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四个行政机构——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天津城建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度)

发布时间:2021-05-17  


一、基本情况

1.1学位授权点发展历史及内涵

天津城建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点2019年由原“项目管理领域”(2011年获批)转设,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在设立之时已历经8年建设实践,共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取得并积累了一定学位点建设经验。转设后,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点紧紧围绕学校服务于国家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定位,瞄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依托我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七大特色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特色与优势,设立了工程项目管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投融资三个研究方向。

工程管理学科积极招引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了“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两个省部级高校创新团队。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学术人才梯队。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形成了稳定合作机制,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国际交流平台。

1.2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手段,具备良好的思维、表达和组织能力,能够在城市建设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学位标准

本学位点学位授予条件,按照《天津城建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天城大政〔2019〕114号)执行。须符合: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本人培养计划中全部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

(三)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且通过论文答辩;

(四)未同时向另一个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学位申请(学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明确授予双方学位的情况除外)。

申请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理工类(除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学科外)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满足以下条件(1)至(3)之一;非理工类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与城乡规划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满足以下条件(1)至(4)之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满足以下条件(1)至(6)之一。

(1)在SCI、EI、SSCI、A&HCI、CSCD、CSSCI收录期刊或天津城建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2)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及以上;

(3)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项及以上,并具有政府颁发的奖励证书;

(4)在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或本学科评估认定的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5)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及以上,或外观设计专利1项及以上,或软件著作权1项及以上;

(6)署名参加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1项及以上(应在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正式的合同书、施工方案、竣工报告及结题(验收)报告等文件中有硕士研究生本人署名)。

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第一单位须为天津城建大学;硕士研究生本人须为第一完成人(含指导教师为第一完成人,硕士研究生为第二完成人),且均须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提供论文正式录用证明的视同为发表。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满足本办法学位授予基本条件即可授予硕士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满足本办法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但未达到学术条件的,可正常毕业,但暂缓授予硕士学位。

二、基本条件

2.1培养特色

(1)工程项目管理:主要致力于城乡建设领域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与数字化等研究。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围绕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研究绿色建筑相关制度、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完善、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相关理论与方法。

(3)工程项目投融资:致力于建设工程领域项目投融资决策、投融资模式比较与选择、投融资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2师资队伍

本学科师资队伍共39人,教授16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45岁以下教师18人,硕士生导师20人。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年龄

35岁及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人数

6

12

18

3

占比

15.38%

30.77%

46.51%

7.69%

2.3科学研究

2020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37项,项目总经费221万元。获批省部级课题12项,项目合同经费49.5万元;承担横向委托课题12项,项目合同经费152.8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SCI论文3篇,CSSCI和CSSD期刊论文34篇,CSSD期刊论文1篇,报刊发文转载1篇;出版教材、译著与学术专著共7部。

2.4教学科研支撑

为研究生提供5间专用工作室,总面积356平方米,可同时满足189名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申请教授工作室12间用于研究生培养,总面积318平方米。

本学科共有2个省部级科学研究平台,分别为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高校智库“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并入选CTTI智库。拥有3个科学研究相关学会,分别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委员会、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

2.5奖助体系

天津城建大学具有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如照《天津城建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津城建大政〔2014〕115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设立以下奖助政策:①国家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生年;②国家助学金(100%全覆盖),标准为6000元/生年;③学业奖学金(100%全覆盖),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分为两个等级,其中第一志愿考生或本科毕业于985、211院校的考生获得一等奖学金,其他考生获得二等奖学金。奖励标准为: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8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4000元。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四个档次。奖励标准及比例为: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10000元,获奖比例为10%;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8000元,获奖比例为20%;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获奖比例为30%;四等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获奖比例为40%。

三、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2020年,一志愿报考人数40人,调剂志愿报考人数5人,工程管理专业录取5人,报录比900%。开始有部分一志愿考生和本科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学生。为保证生源质量,在研一学生奖学金评定时对一志愿考生和本科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学生给予一等奖学金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促进招生质量的提高。

同时,每年制定完善的宣传方案,成立招生宣传小组,通过学校、学院网站、招生电话咨询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招生宣传。

3.2思政教育

学院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战“疫”与暖心并举,防“疫”与育人结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防“疫”期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榜样示范助力思想引领,号召党员“亮身份、学讲话、当先锋、战疫情”,“互联网+”战“疫”领航青春正能量,学院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活动,精准战“疫”,“菁婧”学业指导工作室开展“战”在“疫”起系列活动,成立线上云辅导团队,开通线上学习意见反馈通道、开展21天打卡活动,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实现“停课不停学”,居好家学好习。

3.3课程教学

依据学科特色,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程按照统一模式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及参考书目等内容。学科开设公共必修课5门、专业必修课5门、公共选修课3门,专业选修课5门。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要求严格,所有研究生课程,特别是专业必修课,全部由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开课;同时积极开展同行教师互相听课、学院督导专家评课的方式促进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改进,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具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学院积极推动硕士研究生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立足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鼓励任课教师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融入思政和育人元素,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活力和吸引力,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德育与智育相统一,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院组织学科和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提升教材的思想性和前沿性,建设硕士研究生优质教材。落实学校“严把教材审核关”专项行动和开展“教材建设与管理督查交流”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完成每学期教材选用审批备案及教材教辅排查互查工作。严格执行“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的工作要求,做到审必到位、审必留痕,保证学院使用的全部教材、教辅不存在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的问题。

3.4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注重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指导教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求,学院持续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指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遴选导师过程中,把政治素质、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条件,严格按照学校的指导教师遴选条件执行。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执行,对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及指导教师职责均给出了明确的制度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3.4.1导师选聘

申请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坚持立德树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恪守学术道德;熟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富于创新精神;能够履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且学校聘期岗位考核合格。

(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从事科研工作经验和稳定的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背景或实践经验,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中成绩突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四)能够讲授所在学科(专业)1门及以上硕士研究生课程,或举办反映该学科(专业)当前发展水平的专题讲座;能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外国语学习。

(五)原则上到规定退休年龄前至少能完整指导毕业一届硕士研究生。

申请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学术条件:

(一)论文及获奖

近三年在本专业领域学术成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公开发表6类及以上期刊(见《天津城建大学第三聘期岗位聘用、考核与绩效工资实施意见》,以下同)论文2篇及以上,其中5类及以上至少1篇;

(2)公开发表5类及以上期刊论文1篇,且出版学术专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或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支持的全国美展作品1件及以上;

(3)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及以上,国家级有获奖证书,省部级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三名、三等奖第一名。

学术论文、美展作品等学术成果均须申请者本人为第一完成人(含论文通讯作者)。

(二)项目及经费

科研项目及经费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主持在研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且有到校科研经费;

(2)主持在研横向科研项目,到校经费单项达100万元及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须主持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

申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学术条件:

(一)论文及获奖

近三年在本专业领域学术成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公开发表6类及以上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

(2)公开发表6类及以上期刊论文1篇,且出版学术专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或其他学术成果(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中国美术家协会支持的全国美展作品、省部级及以上建筑设计获奖作品、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人批示的调研成果或咨政报告) 2项及以上;

(3)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及以上,国家级有获奖证书,省部级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三名、三等奖第一名。

学术论文、专利、调研及咨政报告、美展及设计作品等学术成果均须申请者本人为第一完成人(含论文通讯作者)。

(二)项目及经费

科研项目及经费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主持在研省部级及以上技术开发、应用类纵向科研项目,有到校科研经费,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项及以上,其中在研项目至少1项,且申请时在校科研经费,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万元及以上,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的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0万元及以上。

3.4.2导师培训与考核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全面了解国家和学校发布施行的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新遴选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经过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以学习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为内容的培训。

每年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指导教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履职情况、研究生指导质量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学校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3年进行一次考核,主要考核指导教师的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指导研究生等履职情况和学术业绩。

3.5实践教学

举办经济与管理学院“导师有约·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推动学术交流融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对在论文、专利、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培养学生的科研竞赛能力。其中,张鑫同学承担的有关徐圩新区棚户区改造安置地块道路工程(一期)工程获得连云港市“玉女峰杯”优质工程奖的好成绩。

3.6学术交流

本学位点积极扩展对外学术交流,线上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举行学术报告,积极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积极邀请国内本学科及行业内的专家开展线上学术讲座,增加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前沿和相关行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线上学术会议。

3.7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所有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均需参加学校匿名评阅,统一通过天津市平台送审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细分压实指导教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责任,建立指导教师、评阅专家、答辩委员负面清单制度,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本学位点本年度无毕业生。

3.8质量保证

按照学校分类制订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和评阅规则,严格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环节管理,持续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按不同学科和专业类别合理制定学位授予条件,破除“唯论文”倾向。强化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质量保障主体责任,规范关键环节要求,落实研究生培养过程督导常态化,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

3.9学风建设

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学风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举办一系列讲座并开设相关课程,明确学风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学术行为。另外,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组织专家就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认定,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对当事人分别做出论文修改、延期答辩、取消答辩申请资格的处理。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取消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资格:

(一)初检或复检的学位论文全文文字重合百分比(文字复制比)≥50%,经查实存在全文抄袭且情节严重的;

(二)经初检或复检后查实,学位论文核心部分及创新点明显抄袭他人成果的。

3.10管理服务

研究生管理方面强调研究生自我管理,由研究生自主成立了研究生会、研究生学硕党支部、专硕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专硕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等机构,为研究生提供各方面服务。同时为加强研究生的教育学习,学院配备了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等相关教师提供学习、生活、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针对研究生各类奖学金评定,学院成立7-9人的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工作组,由学院相关负责人、研究生导师、行政人员组成,保证奖学金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在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调查中,满意的学生达到94.7%;在学生食堂设施调查中,有84.6%的学生表示满意;在各类公共设施的管理情况调查中,有90.1%的学生表示满意;在目前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勤工助学应该扩大受益面的比重达到了60%。

3.11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暂无毕业学生。

四、服务贡献

4.1科技进步

2020年,科技特派员数量6人,服务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服务企业有易景环境科技(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华睿千和(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众航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天河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海泰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

4.2经济发展

2020年,承担企业横向委托课题12项,项目合同经费152.8元,服务范围涉及土木工程建筑业、科技推广等,服务地区有北京、天津等。向政府及其职能机构提交专题咨询报告20余项,其中3项被政府部门采纳,为《关于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精准对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建议》《做好我市社区公共空间疫情防控的对策建议》《制止大学生校园餐饮浪费的“四结合”》。

4.3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继续推进“一专一社,一社一品,九团争妍”一院一品工作,把课堂转向企业、转向生产一线、转向社会、一场场调研、一张张问卷、一场场比赛,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组织“网上课程分享会”、“我的居家厨艺秀、运动秀”、“我来做家务”等活动,营造青春奋斗、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秉承“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作风,一方面组织青年团员通过制作“武汉加油”、“集青春力量为武汉加油”系列海报。一方面对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捐款、捐赠物资的青年团员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搭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的育人平台,把“增知识、强本领、做贡献”理念贯穿实践育人始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双创、垃圾分类调研;担任全运会、残运会志愿者;邀请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新生态城建设的毕业生分享经验。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规划

5.1学位点存在的问题

由于改设后首次招生,存在宣传力度不足问题。虽然已经做好了前期宣传工作,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课程体系仍需完善。教学内容和教材仍需充实完善,课程结构亟待调整优化,教学手段需要创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不足,一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强。

5.2学位点建设规划

加强招生宣传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络宣传、校园媒体报道、校园活动等,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广大符合报名条件的同学报考。

深入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办学经验,借鉴先进理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召开座谈会、互访等形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积极探索和总结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规律,共同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创新。

上一条:天津城建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度) 下一条: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申报经验交流会

关闭

更多>>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 清华大学
  • 南开大学
  • 同济大学